点击数:3619 发布日期:2014-07-29 10:48:53 作者: 来源: 鼎能路桥_四川鼎能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债权人在最后一刻收到了短融本息,山西华通路桥终于摘掉首只违约债标签,但其背后的山西地方债问题浮出水面,巨额账单谁来还?山西只是20万亿地方债的冰山一角,华通路桥的警钟刚刚敲响。
本刊记者 王东岳 实习记者 赵匡迪/文
7月23日下午,在银行间市场资金系统关闭前,山西华通路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通路桥”)的4.292亿元短融13华通路桥CP001本息款项已顺利兑付至债权人机构账户之中,破产阴云下的机构债权负责人终于可以下班去喝一杯咖啡,放松一下。
23日之前,华通路桥可能违约的消息一直困扰着机构。一旦违约变为事实,这将会是“国内首只本金违约债”。这家2013年还有着AA-主体信用评级的百亿资产大公司如今竟有可能被4亿元到期债务所绊倒,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尽管23日违约阴云消散,然而这场危机形成的真正问题依然存在。
华通路桥的财报显示,其各类应收款项占其总资产25%以上,且流动性较差,可见华通路桥财务的脆弱性。而华通路桥之所以能够享受到如此高的评级,是因为其欠债方多为政府部门和国有单位,社会上普遍认为这类客户信用度较高,违约风险较小。政府部门和国有单位之所以欠款数额巨大,其原因多为“资金紧张”。
然而,政府部门和国企单位拖欠一家民营企业,多少有些不合情理。深究之下,不免让人怀疑的是地方政府“资金紧张”可能与近几年急速增长的地方债务有关。近两年,地方政府举债力度之大,是众人皆知的事情。然而地方债大到什么程度、管理是否规范、是否有风险,却是众人各持一词。本刊记者通过参阅审计署、省政府财政厅、以及其他网络公开资料,试图还原政府地方债的结构和形成过程。
华通事件表明,若政府拖延债务,会置企业于危险的境地之中。华通路桥一案引起了对地方政府还债能力的质疑。虽然公共普遍认为政府是违约风险最小的机构之一,然而随着地方债务的急速增长,地方政府入不敷出的几率大大增加,其还债能力被打上了一个问号。
华通路桥警钟
2014年7月18日,债券市场传来了“山西华通路桥数十亿贷款压顶,政府介入”的消息。
华通路桥拥有多家子公司和分公司,其业务涉及道路桥梁、房建地产、煤炭资源、环保建材、农业餐饮,年产值上百亿元。在其可能违约的款项中,有4亿元的短期融资券发布于2013年6月。在这4亿元短期融资券发布的募集说明书里,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对其进行了风险评估,认为其资产流动性较差。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报告中显示,华通路桥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之和超过25亿元,占总资产比25%左右。报告特别强调,“华通路桥公司应收款的对象多为政府部门和国有单位”。无论是评估机构还是机构投资者,普遍认为这类客户信用度较高,违约风险较小。因此,华通路桥于2013年6月发布的4亿元短期融资券,还享受着A-1债项信用评级。正是这享受着高信用级别的4亿元短期融资券让机构投资者们吓出一身冷汗。
到底是谁欠了华通路桥的钱?据《21世纪经济报》消息,山西省内各级政府欠款合计5.95亿元,其中阳泉地区共欠款4.42亿元。欠款原因多为“资金紧张”。因此华通路桥的资金链危机,实质上是由山西省内各级政府的资金紧张造成的。而山西省政府、阳泉市政府不辞辛苦,奔波于各大银行之间为华通路桥说情,也就可以说得通了。
2012年底,300多亿元资产规模的煤炭企业联盛集团资金链断裂,30多亿元的信托信计划令当地政府焦头烂额。资金链危机的华通路桥对于山西地方政府来说犹若压在骆驼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旦资产过百亿的华通路桥倒在4亿元的短融上,本已十分脆弱的山西金融领域将雪上加霜,更重要的是政府资金链紧张的窘态将原形毕露。有消息称,山西省与阳泉市两级政府已联手向当地银行施压,对于华通路桥集团“只能放贷不能抽贷”。
“资金紧张”的本质即偿付能力的下降。偿付能力低多表现为债务巨大,但入不敷出,现金流为负。
根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报告,山西省政府2013年6月底共有300.10亿元的应付未付款项。而拖欠华通路桥的5.95亿元,或许只是这其中的冰山一角。山西省可能有大量企业手握政府的借条却迟迟拿不回欠款。而应付未付款项仅仅为山西省政府债务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