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企业文化 > 员工视窗

过 年


点击数:515 发布日期:2022-03-01 08:33:20 作者:陈宗泉 来源: 鼎能路桥_四川鼎能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红萝卜咪咪甜,看着看着要过年。过年最好耍,勺子舀汤汤,筷子捻嘎嘎……”每当这首童谣响起,预示着新的一个四季轮回即将开始,新春佳节即将到来。现在许多朋友谈起过年的话题,都觉得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我想,除了物质生活空前丰富所带来的心境变化之外,更多的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仪式感越来越少的原因吧,在我的记忆深处过年是这样的。
一、年味
进入腊月,人们依然忙碌,但忙碌的内容较以往发生较大的变化,街上的行人渐次多了起来,挑担的,提篮的,背背篓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有买的,有卖的,都是在为如何过个好年做准备。
精明的商家早早的把过年紧俏商品亮了出来,印刷精美的春联、威武十足的门神贴画、鲜艳亮丽的大红灯笼等年货,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在街道的拐角处有位老大爷在手握毛笔伏案疾书,走进一看是在写春联,只见老大爷童颜鹤发,慈眉善目,在大红纸上书写着“福”、“春”等吉祥字,春联的字体有楷书、行书、隶书等,楷书笔力精到,行书飘逸灵动,隶书古朴端庄。春联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有“东来紫气西来福;南进祥光北进财”的希冀;有“门对青山龙献宝,户绕绿水凤来朝”的知足;更有“今岁已跨千里马,明年更上一层楼”的豪迈。对仗工整、笔力遒劲,抒写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不舍和眷念,以及对来年的期盼和祝福。
在乡村,小孩子们除了帮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之外,经常三五成群的东游西逛,经济条件好的能买上三五个火炮,那绝对是小伙伴中最靓的仔,必能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当年我最爱干的就是跟在大孩子们的后面看他们点火放炮,随着火炮的一声炸响,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就在山野清新的空气中弥漫开来,那一刻,感觉年就在自己的鼻子底下了。
夜晚的乡村除了家家户户灶堂内那红红的柴火外,家家户户的门口还挂起檐灯,在没有通电的那些年,屋檐灯就是用植物油作为燃料,当然是自己家种的油菜籽榨的油料,用一根棉条作灯芯,在燃烧的过程中透着一个特有的清香,一盏灯油可以照明一个晚上,油灯不仅照亮着并不宽敞的院坝,更照亮了过往行人前程,年就在屋檐下油灯的微光中逐渐开启。
二、大扫除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总要在过年的前几天安排一次大扫除,把简单的房屋清扫得焕然一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讲究的人家通常会找一个懂择期的老先生挑一个良辰吉日,再开始一年的最后一次大扫除。日期定了以后,一家之长的父亲就开始安排“作战部署”,厨房、卧室、堂屋、猪圈等任何一处的犄角角落都均不放过,一家老幼各有分工,打扫扬尘、扫地、抹桌、倒脏土,各司其职,秩序井然。大扫除的重头戏还是掏阳沟,所谓的阳沟其实就是房屋背后低于地基的一条明沟,平时打扫卫生一般都不会涉及到这里,年底如果不疏通,来年涨春水就会形成倒灌淹屋。掏阳沟绝对是个力气活,一般都是大人的专利,小孩子只能做些辅助性工作,比如捡枯枝败叶,往土筐里铲土等。我记得第一次担土是十来岁的时候,那一年掏阳沟我主动承担起担土的任务,扁担压在肩上的那一刻痛得我龇牙咧嘴的,只能弯下腰用后背来承担扁担重压带来的痛苦,我妈说我挑担的形象就像个弓背的大虾子。第一担土,五十米的距离我先后换了三四次肩,才摇摇晃晃的到达到目的地,那一夜我的肩膀痛得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那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体力劳动的艰辛。通过全家人半天的奋战,阳沟终于疏通,杜绝了春水倒灌淹房的隐患。
三、祭神
 过年祭神,在我的记忆中应该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腊月二十三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过小年”,其中有一项重要议程就是——送灶王菩萨。
关于送灶王菩萨有诗为证:“除夕将近诸事忙,今夜置酒送灶王。千家万户供甜品,欲求好言禀玉皇。”传说灶王菩萨是保佑老百姓“五谷丰登,财源广进”的神仙。他每年都要向玉帝禀报凡间百姓为他上香的情况,十分喜欢打小报告,所以百姓为了让他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就会在他临行之前给他送上粑粑、糖果等诸多“好处”,然后再欢送他上天汇报工作。我记得灶王菩萨的画像上有一副对联,很能说明问题:“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我们家的通常做法是在腊月二十三日前,由爷爷或者父亲上街“请”回一个灶神菩萨的画像,注意此处只能说请,不能说买。关于是请还是买,很多年前听过一个段子。说一个婆婆在送灶王菩萨前夕上街去买了一幅灶王菩萨的画像,一个年轻人看见后就和她打了个招呼:“婆婆你这个灶王菩萨买成好多钱哦?”婆婆当场就不安逸了,立马回怼说:“年轻人真是不懂规矩,菩萨能说是买吗?应该说是请哈。”年轻人赶忙连声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年轻不懂规矩,那请问婆婆你这个灶王菩萨请成好多钱哎?”婆婆眉头紧皱的回答说:“哎!就他妈这么个玩意,那个奸商竟然收了我两块钱。”
我家送灶神菩萨的仪式严肃而神圣,爷爷或父亲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小心翼翼地揭下旧的灶王菩萨像,同时贴上新的灶王菩萨像,恭敬诚恳的摆上粑粑、糖果等供品,口中念念有词的向灶王菩萨求着情,燃香点烛并将揭下灶王菩萨的旧画像和钱纸一并烧了,再磕上四个响头,仪式就算圆满结束。
送灶王菩萨上天汇报工作,仅仅只是过年祭神的开始,到大年三十,还要将煮好的整只猪头、猪脚、猪尾和整鸡、整鸭等供品,按照上述程序把所有数得着的神仙都挨个祭一遍,祭神工作才算功德圆满。 
四、敬祖
过年敬祖是一个更为神圣而严肃的仪式,不敢马虎,爷爷及父亲他们那辈人的虔诚恭敬之心,令我肃然起敬,不敢有半点戏虐之心。
过年敬祖有两个重要的仪式,一是烧袱子,二是敬酒饭。通常这两个仪式是同时进行。烧袱子之前首先是写袱子,写袱子颇有讲究,男称大人,女称孺人。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对先祖称呼从父亲一代上至祖宗九代依次称谓显考、祖考、曾、高、天、烈、太、远、鼻祖等;自称依次为孝男、孝孙、曾、玄、来、弟、乃、云、耳孙等。袱子须用小楷毛笔工整书写上敬奉的字样,中间写“故考某某老大人收用”,左写“天运某某年腊月某日火化”,右写“今当岁暮化帛,虔具冥冥钱共多少封奉”,字迹不能潦草,否则便是对祖先的不尊重。
袱子一般烧三代,每个人头可烧二至若干封不等。写不起字的人都要请先生代写。有的找不到先生代写的,就只好边烧袱子边喊祖宗先人来收取。
“这两封是祖祖的,您们来取吧,好在阴间使用;这四封是爷爷奶奶的,您们拿去在阴间里用吧,保佑我们没病痛没灾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此外,还有两封不封头的小袱子,是烧给“地盘业主、故老先贤”和原先古宅住户的;余下还需烧点散钱,用以打发孤魂野鬼。
现在写袱子也简化了不少。纸火店里有印好的封面纸出售,买回去封好填上名字就可以了;甚至还有包封好的袱子,买上就可烧,再简单不过。虽然显得十分粗糙,但不再劳神费力,大家也就认可了。更有趣的是, 冥币的悄然兴起,面额一万至十万,纸张的尺寸厚薄与人民币差不多,就连图案花纹也几乎相似,只是头像不是领袖而是阎王爷罢了。买一札烧给先人,其数目往往就是上百万上千万甚至数亿,真算得价廉物美。
在年夜饭开席前,父亲总是会恭敬虔诚的先摆一桌同年夜饭一样规格的酒席请先人“享用”。先人的酒席所用餐具父亲是洗了又洗,擦了又擦,生怕不干净影响先人用餐。摆碗筷和酒杯这些小事,父亲均是亲力亲为,父亲小心翼翼的摆好碗筷和酒杯并往酒杯里斟上陈年老酒。在筹备敬酒饭的同时,父亲把写好封帖齐整的袱子拿到堂屋的中心位置,垫上米筛那么大的一块黄纸,一个一个地堆成棚状模样,便于完整快捷地焚烧。袱子的字迹要向着外边,祖先看起来才醒目。袱子"棚"好后,还要在每个空隙里插上几张纸钱。这时点燃纸钱香烛,一家人依辈份和年龄长幼为序开始磕头,恭恭敬敬地邀请祖先入席,给祖先敬酒、夹菜,那燃烧着的袱子就是孝敬祖先的“ 钞票”。这个仪式大约要持续一刻钟左右,父亲再轻轻挪动桌椅,吩咐我们撤下先人们用过的酒席,摆上正式的年夜饭,我们一大家人才开始其乐融融的享受年夜饭。
五、拜年
拜年是一项过年期间大人小孩都喜欢的活动。拜年活动一般从大年初二开始,持续到元宵节,元宵节过后结束。忙碌了一年的大人们,利用正月这段时间,走亲访友,休整身心,以利开春后又投入新的一年的劳作。
拜年更是孩子们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不仅有好吃的,同时还有许多小伙伴一起玩耍,更重要的是,能收到不少红包,终于可以拥有那些平时心仪已久的零食和玩具。
拜年过程中不仅有快乐,同时也有乐极生悲的故事。记得有一年去姑姑家拜年,留下了太多深刻记忆。姑姑在父辈排行中倒数第二,嫁的地方是离我家三十里的双河镇凤凰村,双河镇曾经是长宁县的老县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镇里每年元宵节都要烧龙灯,对于从小就喜欢热闹的我来说,去姑姑家拜年绝对是无比开心的事情。当得知第二天要去姑姑拜年,想到镇上商店里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和看烧龙灯的热闹场面,小小年纪的我兴奋得整夜睡不着,第二天起来摆碗筷的时候居然摔了一个碗,在那个物资相对缺乏的年代,摔坏一个碗绝对是个大事件,被严厉的母亲一顿斥责,差点还挨了一顿刷条子,更重要的是差点被取消去姑姑家的资格,要不是奶奶出面说情,我看烧龙灯的梦想就因此破灭。吃完早饭就和叔叔伯伯家的一帮大人小孩出发去姑姑家拜年,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去姑姑家拜年我们一般都是走着去,一路上有说有笑倒也不觉得累,三十里的路大约走了三四个小时,姑姑的家要经过一段田坎路,哪知我又出了状况,看到表弟欢天喜地的来接我们,我就忘记了脚下的路一筋斗摔在了水田里,哎!眼看着就要天亮还是尿了床。
晚上睡了一觉,口袋里的两毛钱却又不翼而飞,这下我终于崩不住了,伤伤心心地哭了一场,姑父得知消息后悄悄塞给了我五角,嗐!因祸得福。
当年元宵节的烟花如期绽放,耍龙灯的鼓点仿佛还在耳旁回响,但我身边的小伙伴如今也已步入中年,最疼我的姑父也在前几年因肺癌过早的离开了我们,当年过年的那些快乐或悲伤将继续伴随着我游走红尘岁月。